姜子牙虽已年迈,却宝刀不老,在他的经营下,齐国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
周灭殷商,最大的功臣当属两代帝师姜尚姜子牙,他所得到的封赐也是最多的,封于营丘,国号为齐。周取代商,理所当然地接收了殷商遗留的政治资本,包括其领地与控制下的诸侯。只是殷商时代,对诸侯的控制力原本有限,周的权力触角还未远远地伸向东方,因而所谓的封国不过是画在纸上的大饼罢了,能否抢下这个大饼,还得看本事如何。
武王封姜尚于齐,这只是给一个允诺,你可以到那里当诸侯,能否站得住脚,还得奋斗才行。正因为这块大饼不好下咽,而又不能不吞下,周武王才让最有智慧的姜子牙去经营,只有东部无虞,地处西方的朝廷才能高枕无忧。
据称,姜子牙本是东海上人,即今天的山东地区,受封于齐,对他来说,算得上是衣锦还乡。可是我们不要忘了,姜子牙已经老朽了。倘若果真如史书所言,周文王姬昌找到姜子牙时,他已是古稀之年,那么此时应该八九十岁了。忙碌一生,岂不是该好好地安享晚年吗?姜子牙当真是抱了这种想法,奋斗了一辈子,终于当了诸侯,心里好不得意。尽管事业来得有点迟,可毕竟他还是奋勇地攀上了人生的高峰。
也许是时候歇歇了。
他带着一帮人马,向东进发,向着自己的封国而去。一路上,姜子牙气定神闲,不急着赶路,白天赶路,晚上投宿酒馆,倒也十分惬意,沿途欣赏大好山川,流连忘返。
有门客急了,天下虽已初定,但东方并非太平,如此拖泥带水,恐怕局势有变。某天晚上住宿时,该门客对姜太公说:“我听说来之不易的东西,失去却是容易的,你这么安逸,睡得这么香,不像是急着赶到封国的人。”言下之意是说,你别以为封你为诸侯,这个地方就是你的,很多人都抢着要哩,你还不赶紧去接收?姜太公一听,如梦初醒,赶紧穿上衣服,连夜赶路,在黎明之时到达营丘。
也亏得那人提醒,姜太公要是晚到一天,就大事不妙了。
在营丘附近,有一个夷人国家,称为莱国。莱侯原本是听命于殷商,这时殷商覆灭了,周朝刚刚建立,东部尚未安定,莱侯便想浑水摸鱼,乘机夺取营丘。所幸的是,姜子牙及时赶到封国,迅速组织防御,打退了莱人的进攻。
正因为周王朝对东部的控制力薄弱,周武王才让强有力的姜太公去治理此地,同时也给了他很多自主权。姜子牙不愧为出色的军事家与政治家,他一方面加强齐国的军事力量;另一方面用心思考齐国的出路。
当时的齐地接近蛮夷,属于落后地区,姜子牙很有本事,他发现齐国拥有许多自然资源,特别是在渔业与盐业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若能因势利导,则必定可富甲诸侯。除了渔业、盐业之外,姜子牙还大力发展工商业,使得附近的居民纷纷前来投奔归附齐国,齐国很快就成为诸侯国中的后起之秀,成为一个大国。从开国者姜子牙开始,一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齐国一直是诸侯国中的一等强国,这种光荣的历史,在各诸侯国中是独一无二的。
当初周武王把自己的弟弟们分封在大帝国的几个战略要地,希望这些同姓诸侯能作为藩卫中央的强有力保障。可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他刚去世,几个兄弟就同室操戈,新兴的周王国陷入极其严峻的危机之中。
这件事的由来,得从一个人说起,他就是周公旦。
周公旦就是姬旦,他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在周文王诸子中,姬发与姬旦是最出类拔萃的两个。据《史记》载:“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姬旦从小在孝行与仁德两方面,在诸兄弟中是最为突出的。周武王对这个弟弟最为器重,自从继位后,就把姬旦视为左右手,朝中许多政事都交由他处理。姬旦兢兢业业地辅佐哥哥,在推翻商纣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在周武王登基仪式上,姬旦执大钺站在其侧,地位可以说是在众人之上。受封鲁国后,周武王并没有让他前往封国,而是留在自己身边,偏好之心,一目了然。
武王去世时年仅五十四岁,谁是继承者呢?
倘若以殷商传统,兄死弟承,最有可能继承王位的人是姬昌的第三子管叔鲜。姬昌共有十个嫡子(正妃太姒所生),分别是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与厓季载。其中长子伯邑考早死,武王姬发病逝,剩下来八个同母兄弟中,管叔鲜最为年长,继位可能性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