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就是西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覆亡衰败的原因。先帝健在时,每当跟我谈到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帝、灵帝的所作所为感到惋惜和痛心的。侍中郎攸之、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都是坚贞忠良能以身报国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王室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耕田种地,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想做官扬名。先帝不嫌弃我见识浅陋、地位低微,反而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我的茅庐里拜访我,拿当时天下大事征询我的意见。我因此很感动并受到鼓舞,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遭到军事失利,在战败之际我接受了重任,在危难的时刻奉命出使,从那时以来已经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遇事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自我接受遗命以来,日夜忧虑,唯恐托付的事情不能办好,从而有损先帝的英明。所以我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草木不生的荒凉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盔甲都已经备足,应当奖励并统率全军,北上平定中原。希望能竭尽我的平庸才能,铲除奸诈残的曹魏,复兴汉朝王室,回到原来的国都。这是臣下用来报答先帝,向陛下尽忠心的分内职责啊!至于对政事的斟酌处理,掌握分寸,提出忠直恳切的意见,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如果不见成效,就治我的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向您提出发扬德行的意见,就要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过错,揭露他们的怠慢。陛下自己也应多加考虑国家大事,征求正确的意见,审察采纳人们的建议,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言。这样我对陛下的恩惠就感激不尽了。我现在就要远离陛下,对着这篇表文流泪哭泣,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本文写于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公元也也7年),诸葛亮率诸军北定汉中,准备出师北伐,出发前,上此表给刘禅。表中详细陈述自己对蜀汉的忠诚和北取中原的坚定信心。主要意图还是在劝勉刘禅继承先帝的遗愿,保持蜀中政治的清明,要广开言路、听信忠言、任用贤良、励志振奋,使他致力于北伐大业,以免除后顾之忧。“亲贤臣,远小人”是本文的中心句,即使在现实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章语言恳切周详,感情真挚,一片丹心,溢于言表。行文时叙中有议,议中有情。叙事周密,层次清楚,是章表中的突出代表作。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也,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为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偪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尔。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3,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4;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5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6与行7,劳费8正等9。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0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料者者。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