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3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所知止而后有定:语出《大学》。事事物物皆有定理:这是朱熹对“知止而后有定”的解释。语出朱熹《大学·或问》“能知所止,则方寸之间,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矣”。也 义外:语出《孟子·告子上》“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孟子反对告子义在心外的观点,认为仁和义都在人心之中。3 本注:即朱熹《大学章句》第一章注:“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
徐爱问:“《大学》中的‘知止而后有定’,朱熹以为是说万事万物都有特定的道理,这似乎与先生的学说相违背呀?”
先生说:“在万事万物上探究至高无上的善,就是把义看成外在的东西了。至高无上的善是心的本体,只要‘明明德’达到至精至一的地步便是至善了,显然也没有脱离客观事物。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说‘只有穷尽天理,而没有一丝一毫的私心杂念’的人才能达到至善境界。”
三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者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凊定省也之类,有许多节目,不亦须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凊,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求个凊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3’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所心即理:王守仁学说的核心命题。也 温凊定省:语出《礼记·曲礼上》。温,冬天让父母温暖;凊,夏天让父母凉快;定,夜里让父母睡得安稳;省,早上向父母问安。3“孝子”句:语出《礼记·祭义》。
徐爱问:“只在心中探求至善,恐怕世上万事万物的道理,是不能穷尽的。”
- 老年人早晨性爱很不错![图]
- 在铁器时代到来以前耒耜一直是我国主要耕具这是我国上古农业史的[图]
- 就这样在贪心的驱使下永无休止地积累身外之物结果是越?“积”越[图]
- 光绪二十年 八月十三日李鸿章派招商局五艘轮船运兵[图]
- 二人当为“二八”之误古代舞制天子八佾(舞蹈时八人一行谓之一佾[图]
- 业依次、次序则有端始所以引申有开端、创始的意思《史记·[图]
-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就是西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图]
- 斩监候即斩候决明清时代刑律谓将判处斩刑的犯人暂时监禁候秋审、[图]
- 阳明说“草如果有妨碍理当锄去那就锄去偶尔没有锄去也无须烦心若[图]
- 贞观七年 襄州都督张公谨去世太宗闻知后哀伤悲叹并出宫[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