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有天下最诚的人才能掌握治理天下的大纲树立天下的根本道德知晓
惟有天下最诚的人,才能掌握治理天下的大纲,树立天下的根本道德,知晓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除了至诚还有什么可依傍的呢?至诚的人,他的仁德是那样的诚恳!他的思想像潭水一样深沉,他化育万物的胸襟像蓝天一样广阔!假如不是确实具有聪明睿智通达天德的人,又有谁能够知道这个道理呢?
第三十三章
朱熹说:“因前章极致之言,反求其本,复自下学为己谨独之事,推而言之,以驯致乎笃恭而天下平之盛。又赞其妙,至于无声无臭而后已焉。盖举一篇之要而约言之,其反复丁宁示人之意,至深切矣,学者其可不尽心乎!”的确,此篇由前面圣人之道的高远广博回归于君子之道,使人联想前面的“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为学者开出一条入德之路。
首先君子和小人划清界限,君子之道,开始并不辉煌,但在积累中日见光辉。小人则不同,开始很张扬,但华而不实,会渐渐消亡。君子外表平淡、简朴、温和,内则有品位、文采、条理,由于有丰富的内涵,由内向外,由近及远,由微细到彰显,其影响力是无穷的。但君子必须加强自己的修养,任何时,任何地,都无愧于心,都要慎独。
具有高尚道德的君子,不用赏赐,不用刑法暴力,民众自然会努力。道德治国,牢牢守着德行,恭恭敬敬地做事,天下也就太平了。德治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高声厉色,斧钺相加,虽不可缺,但却是末流做法。最好的德治如诗中所形容那样,像羽毛落地一样,使人毫无察觉。不过羽毛还有形迹,不如另一首诗说得好,“无声无臭”。声色和气味都不见了,谁也看不见听不到嗅不出,可是谁也离不开它,这种境界,犹如和风细雨,沁人心脾而入人肺腑,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化。
这大概就是圣人的境界了。
《诗》曰(1):“衣锦尚(2)。”恶其文之著也(3)。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4);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5)。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6)。
(1)《诗》曰:此诗引自《诗经·卫风·硕人》。
(2)衣(yì):穿衣。此处作动词用。锦:指色彩鲜艳的衣服。尚:加。(jiǒnɡ):用麻布制的罩衣。
- 素食动物恐怖吃肉记 素食动物本质太弱而吃不到肉[图]
- 成熟[图]
- 正文六、矿产冶炼发明与发现植物探矿有些植物或植物群落与生长地[图]
- 禽骨釐听闻此事说“端木叔真是个狂妄之人把他的祖宗都辱没了”魏[图]
- 康僧渊初过江未有知者恒周旋市肆乞索以自营忽往殷渊源许值盛有宾[图]
- 喜、怒、哀、乐本体自是中和的才自家着些意思便过不及便是私喜、[图]
- 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济蒲州镇李益( — )字君虞姑臧(今[图]
- 往北一百七十里就是申山山上的树木大多数是构树和柞树山下则大多[图]
- 和神仙一样精怪也具有一定的神性但是与神仙不同的是除了少数精怪[图]
- 宋太祖反对奢侈他自己和嫔妃、公主的衣着都不过分讲究对于政事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