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让它收缩必先使它扩张;要想让它削弱必先使它加强;要想让它
要想让它收缩,必先使它扩张;要想让它削弱,必先使它加强;要想让它废弃,必先使它兴举;要想将它夺取,必先设法给与。从细微中发现变化,柔弱就能战胜刚强。游鱼不能脱离深渊,治国的法宝不能轻易出示于别人。
三十七章
本章是“道经”中的最后一章,也是关于“道”的进一步论说。这样从一章到结束,老子都在不停地阐释有关“道”的理论,只不过有的讲的具体些,有的抽象些,有的虽未直接写到“道”,却都以其观念渗透其中。
本章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开头,紧接着就是“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他希望的是治国者能够采纳他的理论,这样就能达到“天下将自定”的结果。本章中的“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颇引起后人争议,甚至解释为老子要以武力来镇压民众。这实在是一种曲解。“无名之朴”指的是道,所以他的意思是用道的理念来化解其贪欲之念。“镇”不可解释为镇压,而是镇服之,使之镇定,与武力镇压毫不相干。林语堂在《老子的智慧》中对这句话作如是翻译:“在万物生长繁衍的过程中,难免有欲心邪念,这时惟有以道的本质‘无名之朴’,来克服这种情形的发生。”这是比较符合老子本意的。本章的内容,与三十二章有许多相通之处,不过三十二章开头是以“道常无名”起始,本章则从“道常无为”写起。但马王堆帛书甲、乙两本,此章的开头也都是“道恒无名”,结尾则是“不辱以静,天地将自正”,中间部分的内容却几乎相一致。有人曾以为此处为后人所更改,但郭店竹简本的此章开头也作“道恒无为也”,结尾则作“万物将自定”,显示出郭店竹简本与今本的相同之处反较帛书本为多。这应是传抄中所依据原抄本的不同所致。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道常无为:道经常不作为。王弼注云:“顺自然也。”帛书作“道恒无名”,高明认为应据改之。但郭店简本与北大汉简本均作“道恒无为”,而王弼注云:“顺自然也。”正是对“道恒无为”所作之注。
而无不为:却又无所不为。简帛本中无此四字。王弼注云:“万物无不由为,以治以成也。”陶鸿庆认为:“此注之文实有错乱。原文当云:‘无不为,万物由之以始以成也。’乃先叠文,而后释其义。”(《读老子札记附王弼注勘误》)范应元云:“虚静恬淡,‘无为’也。天、地、人、物得之以运行生育者,无不为也。”(《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冯友兰云:“老子认为,从道分出万物,并不是由于‘道’的有目的、有意识的作为;道是无目的、无意识的。他称这样的程序为‘无为’,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三十七章》)就其生万物说,‘道’是‘无不为’,就其无目的、无意识说,‘道’是‘无为’。”(《中国哲学史新编》)
自化:自我变化孕育成长。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意为化育成长会产生贪欲,我将用道的真朴来镇服。欲作,贪欲产生。镇,使安定。王弼注云:“化而欲作,作,欲成也。吾将镇之无名之朴,不为主也。”
- 老年人早晨性爱很不错![图]
- 在铁器时代到来以前耒耜一直是我国主要耕具这是我国上古农业史的[图]
- 就这样在贪心的驱使下永无休止地积累身外之物结果是越?“积”越[图]
- 光绪二十年 八月十三日李鸿章派招商局五艘轮船运兵[图]
- 二人当为“二八”之误古代舞制天子八佾(舞蹈时八人一行谓之一佾[图]
- 业依次、次序则有端始所以引申有开端、创始的意思《史记·[图]
-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就是西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图]
- 斩监候即斩候决明清时代刑律谓将判处斩刑的犯人暂时监禁候秋审、[图]
- 阳明说“草如果有妨碍理当锄去那就锄去偶尔没有锄去也无须烦心若[图]
- 贞观七年 襄州都督张公谨去世太宗闻知后哀伤悲叹并出宫[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