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境变化的景致达到极其精妙的境界 幻形虚幻不实的形状引申为
]化境:变化的景致达到极其精妙的境界。
]幻形:虚幻不实的形状,引申为假象。
文章所能达到的精妙境界如同山水景色般极致秀丽,变化万端;富贵所给人带来的境遇变化却如同烟云一样聚散不定、虚幻不实。
【评析】
现代人可能不理解,文章与富贵何以能放在一起讨论。回到古代文化的特殊情境,便容易懂了,因为在古代文章是求取功名的工具,功名可使人得富得贵,故放在一起讨论。文章的最高境界是自然,如自然一般充满活力,充满生机,绚烂之极。文章有法,遵法守度可能使文章僵化死板,要像自然一样,自由变化,无法而法。但富贵与此不同,它是不可把握的,富贵之极,可以穷奢极欲,但转眼之间又可能跌入深谷,一切都如烟云聚散无常。前者用文章来讲人生,人生的最高境界就如同最好的文章,自然变幻,丰富充满,所谓得其化境。但人生也有一些东西是无法控制的,如富贵生活,贫富之间变化无常,无从把握。
第一二三则
郭林宗为人伦之鉴],多在细微处留心;王彦方化乡里之风],是从德义中立脚。
]郭林宗(128—169):即郭泰,字林宗,东汉太原介休(今属山西)人。博学有德,好品评人物,善于鉴察人伦道德,人称有道先生。在东汉末桓、灵二帝时期士人集团同宦官集团的激烈斗争中,是士人的著名代表和太学生的主要首领之一。他还以不愿就官府的征召而名著于世。事迹见《后汉书·郭泰传》
]王彦方(141—219):名烈,字彦方,东汉太原(今属山西)人。因品德高尚称著乡里。平时善于以德行感化乡里,化解乡邻的纷争,以致争讼的人见到他的房屋就和解了。
郭林宗在鉴察品评人伦道德的时候,大多留心观察人们言辞和行动的细节;王彦方感化乡里风俗的时候,就是以道德仁义为根本去着手。
【评析】
东汉以来,流行人伦品鉴,称月旦评,用形象的言词将人物性情、品行、能力表达出来。郭林宗是当时的名家,一旦得到他的品评,便有了上升的机会。但他的品鉴皆从细微处体察人情,然后加以品评。这里用郭林宗为例教会人如何鉴别和认识人。人性复杂,品性众多,本不易识,加之伪饰不实,要认识和看清一个人并不容易,但作者说从细微处入手更易于认清一个人。东汉的人伦品鉴往往流于清谈,崇尚虚饰,忽视品鉴的根本应在德义,所以作者又用王彦方的例子说明认识一个人要从他的德行即德义仁行上入手,方能抓住根本。也就是说认识一个人要从两方面着手,一要细微,二看德义。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的人性行不正,他所喜欢的人可能也是同类,有的长于阿谀奉承,他就只喜欢阿谀之人,所以只有君子才能真正识辨人才。
第一二四则
天下无憨人],岂可妄行欺诈;世人皆苦人,何能独享安闲。
- 素食动物恐怖吃肉记 素食动物本质太弱而吃不到肉[图]
- 成熟[图]
- 正文六、矿产冶炼发明与发现植物探矿有些植物或植物群落与生长地[图]
- 禽骨釐听闻此事说“端木叔真是个狂妄之人把他的祖宗都辱没了”魏[图]
- 康僧渊初过江未有知者恒周旋市肆乞索以自营忽往殷渊源许值盛有宾[图]
- 喜、怒、哀、乐本体自是中和的才自家着些意思便过不及便是私喜、[图]
- 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济蒲州镇李益( — )字君虞姑臧(今[图]
- 往北一百七十里就是申山山上的树木大多数是构树和柞树山下则大多[图]
- 和神仙一样精怪也具有一定的神性但是与神仙不同的是除了少数精怪[图]
- 宋太祖反对奢侈他自己和嫔妃、公主的衣着都不过分讲究对于政事太[图]